文山地方特产——文山三七

日期:08-14  点击:1841  属于:文山特产
摘要:文山地方特产——文山三七
   

        三七最早被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载,并因此以“活血化淤、消肿定痛”的药用功效而名传海内外,是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等名贵中药的主要成分。传统上三七主要以治疗跌打损伤为主。现代研究发现,三七含有人参皂苷、三七皂苷等60余种皂苷类化合物、还含有黄酮、多糖等多种有效成分。主要用于治疗心脑系统及血管系统疾病,从三七中提取总皂苷成分制成的血塞通系列药物已经成为我国治疗心脑系统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大宗成药之一。
  《本草纲目》1578年——明代李时珍著
  三七“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及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
  《本草新编》清代陈士铎 “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气补血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玉揪药解》1860年——清代黄元御著 三七能“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剑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伤,一切新血皆止。” 《本草汇言》记载 “三七味甘微苦,性平,无毒。”
  《本草求真》1778年——清代黄宫绣著 “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止痛。殊不知痛因血瘀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清代赵学敏著 “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医学衷中西录》1904~1924年——清代张锡纯著 “三七,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血衄要药。 1912年版《中国医药大辞典》记载 “三七功用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伤新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
  1997年版《中药大辞典》记载
  1、治疗冠心病。三七有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使心肌耗氧量减少;又有降低动脉压及略减心率的作用,使用心脏工作量减轻。因而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2、三七治疗咯血。三七粉2--3分,日服2--3次,具有止血、镇咳、祛痰及镇痛作用。
  3、三七治疗急性坏死性节段性小肠炎。用三七研细末,每次3分,开水送服。共治8例,治愈7例。一例服药后2日腹痛减轻,4--5日后肠蠕动恢复,7天左右肠梗阻解除,10日基本痊愈,继续服药15天以巩固疗效。
  4、三七治疗眼底出血。应用1%三七液点眼,每日3--6次,或先用0.5%狄卡因点眼,再加少量2%普鲁卡因于1%三七液内,一同注入结膜内,每次0.1--0.3ml,每日一次。可治疗眼底出血。应用上述溶液,不论眼或结膜下注射,均无不良反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 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文山地方特产——丘北辣椒
 
        丘北辣椒是丘北县的土特名产,始种于明末,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那里的辣椒具有个小、肉多、色艳、皮辣、籽香、热量大、含油脂高等特点。
  不仅可以作为调味品,而且还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助消化等药用功能,被称为“云南小椒”。
文山地方特产——文山苗绣


        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
  苗绣以五色彩线织成,图形主要是规则的若干基本几何图形组成,有方形、菱形、螺形、十字形、之字形等,花草图案极少。
  苗绣讲究对称美、充实美和艳丽美,主要用来镶嵌服装的衣领、衣袖、帕边、裙脚等部位,亦可用来缝制挎包、钱包等。
  苗族妇女刺绣不打底稿,全凭自己的天生悟性、娴熟的技艺和超凡的记忆力,数着底布上的经纬线挑绣,显示了她们高精的工艺水平和聪明才智。
 
 
文山地方特产——文山壮锦


  壮锦是壮族妇女编织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已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锦之一。
  它分为织锦和绣锦两类。织锦图案生动,色彩夺目,而且结实耐用,可作被面、床罩、壁挂、围巾、挂包、坐垫等。
  绣锦是在土布或织锦上,刺绣出别具特色的花色图案。其工艺手法多变,图案灵活,色彩迷人,富有文化魅力。